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98节

热门小说推荐

百丈关在名山县境内,位于由雅安、名山通往邛崃、成都的公路隘口,是红军进入川西平原的必争之地。

为阻止红军进入川西平原,保住成都,各路川军在名山、邛崃一带已经集结了多达80多个团,共计20多万人的兵力。

此时,张国焘所率部队因为留下了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再加上南下途中竭力扩军,已经接近十万之众,但比起张国焘看不起的川军来,还是属装备极陋,与二十余万川军及老蒋的中央军在四川的平原地带争胜负,怎么会有胜算?

这与张国焘和四方面军的许多高级将领轻视川军的战力有关: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时,和川军打起仗来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由一万多人打到八万多人,现在以将近十万人和敌二十万人展开决战,应该是问题不大。

可是,此川军非彼川军,即将开始的百丈关大战,国军的主力虽然仍是川军部队,但已经老蒋整编过,战斗力已非往日可比。

这还不算薛岳、周浑元的嫡系国军就离此不远,事实上的战斗进程,中央军部队还没来得及全力投入战斗,红军就支持不住了。

1935年11月19日,徐向前指挥南下红军向百丈关发起攻击!二十万川军寸步不让,在周围纵横数十公里的开阔地带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结果,红军与川军激战七昼夜,不支而退,夺取川西平原的计划就此功败垂成。

百丈关大战是南下红军‌‎‍军‍‌‎‍‎事‌‍‍‎行动的转折点,也是张国焘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对他指挥的南下‌‎‍军‍‌‎‍‎事‌‍‍‎行动记述极为简略,可以说是草草带过,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起“百丈关”三字,可想而知,这确是他一生的憾恨所在。

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大战中投入了八万人马,血拼国民党军的二十万人,在此次战役中也歼敌一万五千人,自身伤亡一万多人,从计算兵损也不能说是打败。但红军赔不起,而且没有达到占领百丈关,打开进入川西平原的通道,实际上是场极不划算的败仗。

百丈关大战战况惨烈程度在红军战史上恐怕仅次于中央红军的湘江血战,但百丈关大战远不如湘江血战出名。

两者不同点:中央红军当时是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舍命求生;红四方面军却是主动进攻敌人的阵地,而且是全力出击与敌决战。

这种打法,恐怕毛泽东指挥下的红一方面军是决计不干的,可见,红一、四方面军在战术风格上有明显不同。

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强调要在战役中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最反对打消耗战,更不要说以劣势兵力和敌优势兵力对攻,而四方面军就敢这么干。

以八万人去进攻二十万国民党军组成的防线,张国焘胆量可嘉,但终究胜仗不是这么打得,红四方面军虽是一支劲旅,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百丈关大战,国共两军拉据得极为艰苦,不过,红军也存在着取胜的可能。

徐向前战后总结百丈关大战失利教训,其中之一是集中兵力不足。那意味:如果全体红军南下,一方面军精锐的一、三军团也能参加战斗,百丈关大战的结果大概就会不一样了。

这种假设估计不能成立,设想:假如毛泽东也一起南下,以他这老游击家的一贯思路,理所当然地会反对红军进行这样的决战。而没有毛泽东的支持,张国焘这个总政委也未必指挥得动一、三军团。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之初,四方面军将领听到一方面军说起国民党中央军的飞机大炮如何利害,还颇不以为然,甚至埋怨一方面军散布此类言论会影响四方面军的士气。待到南下与中央军一交手,一次战斗三百多人的伤亡竟几乎全部是由敌机轰炸造成的,这才感到以往一方面军将领所言非虚。

连张国焘也不得不承认敌人的飞机和碉堡凭四方面军目前的能力无法摧毁,要没法避免“重蹈江西苏区的覆辙”。

百丈关大战失利后,南下红军退保天全、芦山、宝兴等地,由进攻转入防御,张国焘的南下计划至此正式宣告落空。

其实,即使红军能在百丈关大战中获胜,进入川西平原,处境也好不了多少:平原地带,无险可据,红军必然不能坚守,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筹粮扩红后退却,还是要退到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西康地区。

南下红军的这一前景毛泽东早就警告过,张国焘最后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面:张国焘率领的南下红军,客观上有力地支持了北上红军,其‌‎‍军‍‌‎‍‎事‌‍‍‎行动牵制了国军的大部兵力。假如红军全体北上的话,薛岳、周浑元部必然会尾随,到时再加上胡宗南部及原在陕西的张学良、杨虎城部,红军会不会有时间在陕北站住脚都难说得很。

南下红军在35年11月下旬撤出百丈关地区,几乎与此同时,北上红军却取得了歼敌五千余人的直罗镇大捷。

百丈关大战标志张国焘建立川西根据地计划的落空;直罗镇大捷则奠定了陕北苏区的基础。

两相对照之下,张国焘心中的滋味如何可想而知!这‌‎‍军‍‌‎‍‎事‌‍‍‎上的失利还不算,政治战场上,毛泽东的强援到了陕北!这才打消了张国焘的一切希望!

这就是:11月底,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张浩,也就是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带着电报密码,经外蒙古潜抵陕北。

(请看下篇:第一百、精彩的收尾战:直罗镇大捷)

日期:2009-10-20 14:01:36

第一百、精彩的收尾战:直罗镇大捷

直罗镇战役开始于张国焘南下受阻的几乎同时。

战役是由红一军团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共同实施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地方红军会师后,由当时的川鄂陕省委主持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但此时的刘志丹却正陷牢狱,正被省委作为肃反对象审查着。

而来到陕北的红军陕甘支队也于11月3日恢复了一方面军的建制,各军团番号也同时恢复,彭德怀与林彪一起成了新组建的“‌‎‍军‍‌‎‍‎事‌‍‍‎五人团”成员。

十五军团被编入了一方面军,这样,仅剩了七千余人的红一方面军一下扩充了一倍:原陕北的红军再加上游击队各部也有七千余人。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消息传到蒋委员长耳中后,委员长大为遗憾不安,便严令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总的意图是东西对进,围歼红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

此次战役彭德怀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在与毛泽东商议后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

直罗镇位于葫芦河南岸,是由甘肃合水县通往陕西省富县必经的一个集镇,南北群山起伏,中间是一狭长谷川,不便于大部队展开,红军就借地势布置了个口袋:主力部队林彪的一军团及十五军团就埋伏在四面的山上

战术上并没有采取什么新鲜的高招,与许多古籍小说中描写的情景类似:派出一支许败不许胜诱敌小部队,把追兵引入自己部队的埋伏圈,就算完成了任务。

这就需要东北军配合了,‍‌‍‌现‎‍‎代‎‍战争还有这么牛脾气的将帅?

巧了,东北军前锋109师就是牛!师长也姓牛:牛元峰

11月20日,牛师长率领先头部队第109师官兵凶狠狠的扑了上来,大军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击,红十五军团派出的诱敌兵力一个连,竟然没用费什么事,一照面便节节抵抗,逐渐将牛师长如同小孩牵牛一般牵入了直罗镇,牛师乖乖的进入了红军预设口袋。

估计牛师长也并非不通任何兵法战术,其上当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东北军一枪未放撤出东北,而牛元峰却是一贯自吹:老牛与日本人干仗从没占过下风!现在逃命般窜入关内,委屈在大西北这么个兔子不拉屎的荒凉地方,心里肯定憋气窝火!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