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7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0-07-26 09:34:04

有人或许还会提出疑问,就是耶律倍客居中原多年,他在辽国的号召力还能剩下多少,即使北归,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这个问题史料也没有具体记载,但是有个明显的史实:辽太宗耶律德光驾崩后,经过一番争斗,皇位最终由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继承。这说明耶律倍家族的势力,可能比人们想象中的还要深厚。

总而言之,耶律倍完全有理想有实力乘虚而入,去故国施展雄才。然而他死了,死得很有水平——死在了耶律德光最需要他死的时候。所以,耶律倍应该不是李从珂杀害的,很可能是遭遇了石敬瑭的毒手。石敬瑭把耶律倍秘密处死,然后嫁祸给了烧成灰的李从珂。至于此事是耶律德光的亲自指示,还是石敬瑭的自我邀功,这一切就都不重要了。

耶律倍的遭遇再次证明,皇太子在通向皇位的过程中,亲人其实是他最大的敌人,他们的心是世上最难以应对的东西。父亲固然是三心二意,母亲也不一定就是诚心诚意,兄弟们更是勾心斗角。皇太子如果不能成算在心,也只有心灰意冷的份了。清朝康熙帝的太子爱新觉罗�6�1胤礽,就是因为陷入了众多亲友处心积虑的算计中,最终哀莫大于心死,被永远圈禁于祁县郑家庄的。胤礽也以清朝第一个太子的身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废黜的太子,为两千年来帝国储君的前赴后继,划上了悲惨的休止符。

日期:2010-08-13 13:32:26

清圣祖废黜太子胤礽 ——为子消得人憔悴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把在京的官员都集合起来,痛哭流涕的宣告要废黜太子胤礽,同时亲自撰写祭文,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这三者虽然一向没有反对意见,不过按照程序,遇到重大政治变故,皇帝得向三者说明理由,解释清楚。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又把在京的官员都集合起来,痛哭流涕的宣告要废黜太子胤礽。诸位可能就纳闷了,难道这太子废了四年都没废掉吗?其实并非如此,原来在康熙四十八年,皇帝又复立胤礽为太子,而这是第二次行废黜之事。天地、太庙、社稷默默看着这一幕,如果他们有知觉的话,估计会蹦出这么一句话:“这老头真能折腾!”

康熙帝在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平三藩,收台湾,治黄河,两打沙俄,三征准噶尔,的确是能折腾而又会折腾的君主。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就曾经用崇拜的口吻说道:“圣祖虽曰守成,实同开创。”在中国历史上,能折腾的皇帝屡见不鲜,但是以折腾为己任,缔造出盛世的,实属凤毛麟角,康熙帝就是其中的一员。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就连太子胤礽的册立,都是康熙皇帝在折腾中,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当时康熙帝正在折腾三藩,不过在平定三藩的初期,我们似乎应该说是三藩在折腾他才更为准确一些。

三藩是清朝初期的三位藩王,他们分别是镇守云南,兼辖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位王爷原本都是明朝东北的边防将领,清军入关的时候,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很早便投降了清朝,转而与明朝为敌。他们率军从辽东一直打到华南,战功赫赫,为清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到了康熙年间,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三藩的身价也日趋贬值,而且由正转负,作为手握重兵的异性诸侯王,反而对中央政府产生了威胁。当年顺治皇帝驾崩的时候,吴三桂带着人马前往北京奔丧,结果清廷如临大敌。群臣开会磋商后做出决定,不允许吴三桂进入北京城,直接命他在城外自行搭台祭奠。这可把吴三桂气得够呛,他奔波了几千里,难道就是为了在北京郊区扎戏台?

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三藩和朝廷之间,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互相猜疑,貌合神离的境地。康熙十二年,康熙帝决心化长痛为短痛,宣布撤藩,让他们三人回辽东老家“疗养”。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三藩立即起兵叛乱。吴三桂还宣称得到了崇祯皇帝儿子朱三太子的指示,要他恢复中华,重建大明王朝。他的意思很明显:我虽然造反了,可我是为了正义的事业。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