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7-18 21:50:07
伴随着落寞的夕阳,无奈的耶律倍回到了东丹,这是命运第一次向他露出了不友好的面孔。在以后的几年内,耶律倍还要接二连三的面对更多的难题和挑战,他的人生轨迹,也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比之下,这次竞争皇位的失败,更像是他未来命运的一次预演。
东丹远在海滨,不过再遥远的距离,也割不断述律平和耶律德光对他的思念。他们思念的不是耶律倍的这个人,而是他所掌握的势力。其实耶律倍经过这场风波后,早已心灰意冷,为了打消母亲和弟弟的疑虑,他将国政委托于大臣,前往辽国的皇都居住。耶律倍把自己主动送到了述律平和耶律德光的眼皮底下,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绝无二心的诚意。
但是皇帝太后没有闻弦歌知雅意,而是发扬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他们趁着耶律倍在皇都的机会,对东丹国实施了移民大迁移,把很多国民都迁到了离皇都比较近的东平(今辽宁辽阳),然后把东平升格为南京。这是一条釜底抽薪的绝计,南京既然称为京,就成了皇帝的自留地。经过这番调整之后,耶律倍名义上是东丹国王,其实也就和南京市长差不了多少了。
而就算成了南京市长(还是有名无实的),述律平和耶律德光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督。他们给耶律倍派了皇家警卫团,名为保护,实为监视,这让耶律倍实际上已经处于半软禁的状态。
耶律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退让,居然只会换来亲人们的步步紧逼,于是他愤懑与压抑的心绪与日俱增。时间一长,辽国迫害人皇王的传言,就升级为国际事件。当时统治中原地区的,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二个朝代后唐。唐明宗李嗣源听说了耶律倍的不幸遭遇后,就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秘密派出使者,热情邀请他来中原走一走,看一看。
虽然唐明宗以旅游的名义给他发了签证,但是耶律倍明白,这一出走,恐怕有生之年都无法再回辽国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认定在母亲和弟弟的逼迫下,辽国已无自己的容身之地,耶律倍最终还是决定去后唐政治避难。天显五年十一月,耶律倍躲过监视,携带家人和藏书,坐船从海路投奔后唐。临行前,他在海边立了一块木牌,刻下了那首著名的海上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唐明宗用天子的仪仗和礼节,高规格迎接远道而来的耶律倍,封他为节度使,并赐姓东丹,名慕华,(仰慕中华)。后来又赐国姓李,名赞华,(赞美中华)。耶律倍在后唐得到了很好的政治待遇,不过从友情赠送的名字上来看,唐明宗似乎把他当成了统战工具,恐怕这才是后唐政府欢迎他到来的真实用意。
日期:2010-07-21 22:52:24
在海上诗中,耶律倍说他“从此投外国”,其实依照当时的国际形势,应该改为“从此投敌国”才更为确切一些。后唐与辽国是世仇,在阿保机的时代,两国就经常兵戎相见,打得不可开交。原因很简单,辽国南下的必经之地幽州,就是后唐的地盘。后唐握住了辽国的命门,所以两国的斗争,是矛盾论中的最高境界——不可调和之矛盾。这种背景下,唐明宗作为出色的军事战略家,走闲棋,布冷子,将看似没有价值的耶律倍恩养起来,是为日后的局势提前预留一个铺垫,埋下一个伏笔。
唐明宗的如意算盘,文武双全的耶律倍不会一无所知。只是形势比人强,即使后唐是虎穴,也比龙潭般的辽国强上百倍。幸福毕竟是个比较级,总要有东西垫底才感觉得到。在这里,耶律倍至少能得到礼遇,就算这仅仅是面子上的,对于这个饱受排挤,内心压抑的男人来说,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意。
就在耶律倍过着经由比较而得出的幸福生活的时候,长兴四年,他的入唐介绍人明宗皇帝逝世了。唐明宗在昏君迭出的五代中,是个难得的好领导。他即位后,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做了些有限的改革,统治期间社会治安秩序基本良好,群死群伤事件明显减少,人民生活初步达到温饱水平。不过明宗以六旬高龄登基,精力实在有限,再加上他出身流民无产阶级,以军功起家,短于文治,无法提出一套系统的治国方略。终明宗之世,国家只能维持在一个“天下粗安”的光景下。
不过唐明宗驾崩后,他的继承人很快就连“天下粗安”的现状也维持不下去了。短短半年时间,后唐就发生了军事政变,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杀掉了其亲子李从厚,自立为帝。而耶律倍的平静生活也即将被打破,他的命运又要“被改变”。这次改写他命运的人,就是中国历史上那个如雷贯耳,以能够随时认爹而远近闻名的极品男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人生就是一次精彩的旅行,要以上进心为动力,以不满足为车轮。作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石敬瑭的人生本来也很精彩,不过自从李从珂登基为帝后,他忽然觉得自己黯然失色。长久以来,石敬瑭都认为李从珂和他是一个档次的人物。论才能,两人都以勇力过人著称,是后唐军队的两大支柱;论职务,李从珂是凤翔节度使,他是河东节度使;论亲疏,李从珂是明宗的干儿子,他可是明宗的真女婿,貌似还要强上一点。如今李从珂一跃成为皇帝,把石敬瑭甩出了十万八千里,这让老石受了刺激。于是反复权衡之下,石敬瑭决定安上不满足的轮子,开足马力追平李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