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92节

热门小说推荐

中央又在毛儿盖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有点奇怪:随军左路的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政治局委员不在,是跟随右路军前进的政治局委员单独召开的,会议的目的也多少有点令人迷惑: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规定》,关键是,补充规定指出:……在目前将我们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

的。

这是首次公开把之前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的提议翻腾出来指责。

这些,看来与不大热心政治争斗的林彪无关,8月21日,林彪还是率领一军团二师部队进入了草地,前往若尔盖县的班佑。

二师是红军全军的尖兵,聂荣臻率一师、军直属队及军委纵队、红军大学大在后面跟进,彭德怀的三军团此刻居于右路军的后卫位置――可别以为没什么值得后卫,关键是要收容前面的掉队人员,这活路并不轻松,尤其是沿途筹粮,前面的部队已经搜刮一空,后卫挨饿的可能性最大!

还有,自己的士兵掉队,哪个来给予收容?

林彪走出草地用了五天时间,至今大多资料及回忆录都是描写的毛泽东所在中军渡过草地的困苦情形,可以想见,沿着林彪部队留下的路标前进尚且如此艰难,对于前面一切都是陌生的红一军团所遇到的是什么?

从林彪给后卫军团彭德怀的电报便可见一斑:“红军第一军团此次因衣服太缺和一部分同志身体过弱,以致连日来牺牲约百余人,经过我们目睹者均负责掩埋,在后面未掩埋的一定还有,你们出动时,请派一部携带工具前行,沿途负责掩埋。”

据周恩来给林彪、聂荣臻的电报:“据三军收容及沿途掩埋死尸统计,红一军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四百以上(当时的红一军团全军仅有三千余人),望特别注意改善给养恢复体力。”

这就是说,将近六分之一的战士被饥寒变成了路边冰冷的尸体,这还不包括一军团自己掩埋的、未被后面部队发现的、活活被沼泽吞没的……

可以毫不夸张的断定:林彪以及他的部队,是凭着一股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为全军趟出了一条生死之路,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经过这样的地狱行军,一军团也并未完全丧失战斗力,在等到了右路军全军渡过草地之后,还是作为预备队参加了右路军发起的包座之战。

主战部队是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四军一部,林彪在巴西担任侧翼警戒,此地有胡宗南的一个团固守,但林彪并未被动警戒,而是指挥二团主动袭击该敌,使国军这个团根本上没有了出援包座的想法。

四方面军战力仍在!

仅一天,包座之战结束,歼灭守军及其援军四十九师伍诚仁部大部,击毙和俘虏五千余人,缴获步枪一千五百余枝,机枪五十余挺,电台一部。

红一、四方面军获得会师后的首场大胜!

这时,失去联络已久的红二、六军团终于有了信息:二、六军团也已开始了长征之路,并且孤军突击到了湖南纵深津市、常德一带。

9月5日,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司令部进驻迭部县俄界地区,但林彪没有该地区的地图,连向导都无处可找,电台又出了故障,与红军总部失去了联络,处境极为困难。

是彭德怀派武亭等人携带电台、密码前往寻找,给了林彪部关键时刻的帮助。

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刻的红军好像也是如此,总得说来,利好的消息开始接二连三的出现了。

但就在此时,总政委张国焘命令左路军部队停止北上,就地筹粮待命。――此举意味深长!

林彪迷惑不解,9月8日,与聂荣臻联名致电周恩来、彭德怀、李富春询问:“我一师昨已占莫牙,军直属队及二师今日仍在原地未动。我军久滞番地,部队日益减员,应即乘岷、西(固)敌防薄弱之时突击为妥。目前迟迟不进,究拟如何?总指挥部、总司令部、中央对行动意见如何?盼略告。”

这种口气质问上级,看来前方的林彪、聂荣臻意识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请看下篇:九十三、扑朔迷离的密电事件)

日期:2009-10-16 09:38:07

九十三、扑朔迷离的密电事件

这时的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统一指挥,以张闻天为首的中央机关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则由张国焘亲自率领,总司令朱德与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论说,就‍‍‌‎军‌‍‌‍事‍‍‎‎指挥来说,张国焘的左路军是红军全军的指挥中枢。

但是,中央机关与右路军在一起,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尤其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毛泽东!

张国焘这个总政委未必指挥得动与毛泽东在一起的红一、三军团。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央给了张国焘一个红军总政委的实权职务,名义上握有全军指挥权。但毛泽东能会理睬这个?据载,毛泽东经常越过总司令部直接对一、三军团发号施令。

张国焘对此颇有微词,但也没有办法。向朱德抱怨,朱德回答:“老毛一贯如此,由他去吧。”

现在,右路军率先通过了草地,但左路军在草地中为雨所阻,再加以粮草不继,张国焘乃决定先行折返,同时电令右路军暂停前进,再定行止。

注意:这时的张国焘还没有公开就南下北上扯皮!

松潘战役失利,大军衣食居所无着落,在敌情变化和客观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张国焘无疑对北上的计划产生了动摇。

这时,张国焘才开始再次向中央提出了南下的计划,并摆出了北上的许多困难,如粮食不足,部队减员等等,对这些客观条件的困难,也点夸大也属常理。

而中央张闻天、毛泽东等人则坚持要张国焘率左路军从速北上,双方隔着个草地电报往复,一时相持不下。

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分裂就发生在这种情况下:1935年9月10日凌晨,中共中央突然率领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脱离右路军中的四方面军部队,秘密连夜北上。

对于中央采取了秘密出走这种非常手段,一直的定论是:由于张国焘密电陈昌浩,命令他武力挟持中央南下。但这一密电恰被叶剑英看到,叶剑英紧急通知了毛泽东等人,于是毛泽东才率领中共中央和红一、三军团脱离红四方面军,独自北上。

叶剑英在关键时刻为党立此大功,毛泽东以后一直念念不忘,一直到文革中还有毛泽东称赞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乃至将身后的顾命重任都托付于他之类的说法。

不过,这个“密电说”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密电原文除了叶剑英、毛泽东和右路军前敌指挥部个别电报人员外,似乎没有其他人亲眼看过,现在档案资料中也遍寻不见;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个密电;据说建国后陈昌浩私下曾委屈地向其儿子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所谓的密电。

关于这个密电的内容,现在最权威的来源是1937年2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说法,毛泽东提到电文中有“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等语。――假如电报只提到了开展党内斗争,这并不能表明张国焘有用武力解决中央的意图。

党内斗争是共产党解决党内意见分岐的正当途径,党内斗争表明争论还属于党内的问题,斗争结果大不了也就是作组织结论。

有的资料还说,电文中有“毛、张、周如坚持北上,就对他们进行监视”等内容,不过后一说法的真实性更成疑问:首先电文中的排序就不对头,那时的张闻天在任何时候都是排在最前面的。

所以对于密电内容,近年出版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也只是提到了毛泽东的说法。

退一步说,即使张国焘已经下了武力解决中央的决心,但徐向前、陈昌浩是否会执行这样的命令?

陈昌浩和徐向前原来的态度都是支持北上,在张国焘提出要南下后,徐、陈还会同中央一再劝说张国焘顾全大局,率左路军从速北上。

陈昌浩虽然支持张国焘对中央政治路线的批评,但他本人是和博古、洛甫一样的留俄学生,同属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一员,当时已被补选为政治局委员,他可能不满中央的领导,很难相信他会采用极端的手段武力对付中央。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