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98节

热门小说推荐

契丹军南下,杜重威拥兵自守,坐视中原人被契丹打杀。契丹军在中原横行,“千里之间,暴骨如葬,村落殆尽。”杜重威要负有主要责任。恒州之战,确实是契丹军围住晋军,只是前提是什么?是杜威见死不救。宋彦筠是败于契丹,但宋彦筠的失败,也是杜威见死不救所致。本来王清已经将契丹军杀的力不能支,已经出现颓势,“诸晋将请以大军继之”,杜重威不同意,这才导致宋彦筠的失败。即使如此,王清依然孤军坚持作战,与契丹军杀的难分上下。杜重威依然见死不救。早在这时,杜重威就已经有了反心,“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王清战死后,晋军士气瓦解,这不是杜重威的责任?如果杜重威稍有爱国之心,发兵驰援,耶律德光能占有这么大的优势?晋军将士的战斗力和请战决心是非常大的,杜重威投降契丹时,晋军还以为是出营作战,结果知道是投降后,无不痛哭,说明了军心仍可一战。杜重威怯懦且贪残,是导致晋亡的罪魁祸首。虽然后人评论,就算杜重威能击败契丹,但由于他兵权在手,也极有可能推翻晋朝。但至少晋不会亡于契丹。

日期:2010-11-14 18:50:39

上面已经讲了,退一万步说,晋是为契丹所灭,那为什么契丹会守不住中原?导致契丹在中原统治不稳的,是“东方群盗”,肯定不是正规军队。契丹在是中原实行暴政,但历代实行暴政而统治稳定者,不在少数。

封建化是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不是封建化,并非在‎‎‌军‎‌事‎‌‍上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宋朝时的吐蕃早已经不在强盛状态,吐蕃最强的时代,在于与唐朝对峙的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乱,实力达到了极盛。到了五代宋时,吐蕃早已经没落久矣。唐朝面对的是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吐蕃政权,而宋朝面对的,只是《宋史》说的“(自唐末以来)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的分裂吐蕃,自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吐蕃的社会性质,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制社会,向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不过‌‍‎‌‎综‍‎‎合‍‌‌来看,吐蕃强盛时代的社会制度已经出现了大量封建化的特征,但同时也有奴隶制的残余,特别是土地制度以户口制度,明显出现了封建政权式的管理。宋朝时,吐蕃向宋称臣,不是因为吐蕃没有“封建化”,而是因为吐蕃已经没落。

比如明朝之于蒙古,蒙古北归之后,依然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强大,对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时的蒙古,和元朝之初的蒙古社会形态差不多,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靠畜牧业,和封建化没有什么关系。但同样是靠畜牧业起家的元朝之初期,依然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屡破封建化之强敌。还有北魏时代的柔然,柔然也没有搞什么“封建化”,也是靠畜牧业吃饭,但同样是北魏最具威胁的强敌。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北魏视柔然为首要之大敌,而南朝次之。

在后唐时期,契丹不是没有取得过胜仗,但败仗更多,而且多是惨败。契丹对孤城云州攻数月而不下,是正史记载的,“契丹大怒,攻之,半岁不能下。”还是石敬瑭强行将吴峦调离云州,耶律德光这才进城的。几年后,契丹军再次和吴峦过招,地点在贝州。这次贝州之战,耶律德光亲率精锐强攻而不能下城。契丹还是依靠邵珂的叛变,这才得手的。

同样是中原政权灭蜀,后唐灭蜀后,虽然“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但未闻蜀有大乱。这还在是后唐上层权力竞争极端激烈之时,郭崇韬都被杀的情况下。宋于公元965年正月灭蜀,二月爆发大规模的全师雄之乱,战火遍及蜀中。直到公元966年的十二月,宋军才将第一波战乱镇压下去。但宋对蜀地的压榨政策一直没有改变,蜀民生计极为艰难,最终又导致爆发大规模的王李起义。同样是中原政权灭蜀,同样是中原军队灭蜀后纵兵暴掠,东汉灭蜀公孙述后,未闻有大规模反抗。

日期:2010-11-14 19:07:25

关于宇文邕,他和柴荣实在是太相似了,相似程度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宇文邕也是一代英主,不过他的对主陈顼也并非等闲之辈。虽然吕梁之战,周军全歼陈军之精锐,但只是打掉了陈对外扩张的实力,陈依然有足够的实力划江自守。周军将陈军赶出淮南,也是宇文赟时代的战争了。

柴荣有一点要比宇文邕面对的形势更为艰难,就是周陈、周唐的实力对比问题。当是时,北周最强、北齐次之、陈最弱小。这种形势早在梁朝统治崩溃时就已经形成,北周最强势时还占领过湘州,陈朝内部还内乱不断。而柴荣即位时,中原政权的实力和南唐不相上下,鹿谁死手尚难预料。

北周之时,周尽有中原之地,还包括西凉西蜀,这是柴荣即位时所比不了的。柴荣上台时,蜀是独立的,西凉也是独立的,北边还有北汉、府州、定难,以及占领十六州的契丹,后周的形势非常险恶。(杨吴)南唐是十国最强大的政权,也是最有可能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威胁的。史称“其地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僣窃之地,最为强盛。”所以从各自统一的过程中来看,柴荣的含金量更大一些。

关于北宋的统一战略,之前已经讲的不少,再简单说几句。北宋立国,承后周之强大,就算打契丹胜负不好说之外,打大理和交趾,虽然也会遇到相当程度的反抗,但反抗程度不会大过进攻契丹时遭到的反抗。赵匡胤是宋朝统一的关键人物,但他也没有最终完成统一,在他去世时,定难军、府州、吴越、清源军还在。在此之外还有西凉、大理、交趾。如果要说中原政权统一的最关键人物,自然是柴荣。宋史称“五季至周之世宗,天下将定之时也。”

当然,如果站在赵匡胤的角度,他迟迟不进攻契丹,应该也有他的苦衷。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得天下,人心不服,至少周边政权对他不了解,所以在初期对他有轻视情绪。柴荣敢北伐,是因为柴荣已经将周边各政权打服了,特别是后蜀南唐这两大政权。南唐自不必说,已经称臣。而后蜀也有意向周称臣,但被诸将劝止。其他和后周没有接壤的政权,也对柴荣佩服至极。南汉皇帝从刘岩开始,就已经和中原断绝了臣属关系,自立为帝。但柴荣打服南唐后,刘晟就准备向中原称臣,但因故没有实现。清源军的留从效更是对柴荣佩服的五体投地,“皇帝陛下道侔诸圣,运应千年。布文德于中原,绍武王之丕业。莫不华夷宾服,文轨混同。”而赵匡胤则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他需要时间打服各政权,或者说干脆消灭掉这些政权,他才有可能放心的北伐。但终他一世,一直没有北伐的动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朝的压制武将政策所致,正如赵普所说的若得幽燕,由谁守之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宋朝不放心大将主兵。其实赵匡胤在灭蜀之后,统一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完全可以放心北伐,当时的南汉、南唐根本没有任何实力向宋反抗。再说南唐身边还有一个与南唐同等规模的吴越,完全可以牵制南唐。所以说,赵匡胤有其时而无为,赵光义欲有为而无其时。柴荣有时有为,但没时间。

如果论亲戚关系,郭威确实是柴荣的姑父,如果不是因为有柴姑姑,郭威和柴荣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两个人,这也许就是上天注定的缘份吧。不过郭威正式收养过柴荣,并改名为郭荣。从法律关系上来说,郭威也算是柴荣的养父。

日期:2010-11-16 14:02:02

攻克城市是否就是‎‎‌军‎‌事‎‌‍胜利的唯一标准?显然不是唯一的标准,打败敌人有生力量,震慑敌人士气,比一时的攻城克地更有价值。如果以得城论,那宋徽宗在亡国前夕,还“收复”了幽燕,按此标准,赵佶比北宋其他八帝(包括柴荣)的能力更强?再有就是,匈奴并非没有攻破汉朝的城池,而是攻破的相当多,只是由于处在游牧状态的匈奴没有守这些城池而已。

汉初,匈奴对中原的战争情况(对匈奴有利):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春,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

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围韩安国壁; 又入渔阳、雁门,各杀略千余人。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