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顺这一系列求和的表现赢得了宋哲宗的信任,他下诏表示:“朕喜尔改图,姑从矜贷。”(6)同意与西夏议和,双方互不侵犯。此后宋朝恢复了给西夏的“岁赐”,并重开边境贸易,夏宋两国自此恢复了和平。
2、分封王爵
西夏之所以会出现连续三次母党专权的局面,与皇权得不到巩固有很大的关系。自元昊死后,即位的谅祚、秉常和乾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幼年即位(谅祚1岁,秉常7岁,乾顺3岁),皇帝年幼,皇族的势力又不够强大,这就给母党专权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母党专权产生后,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势和地位,母党又势必要打压和削弱皇族的势力,这就使皇族的势力越来越小,皇权极易受到威胁。乾顺亲政后,遂开始总结母党专权的教训,对皇族进行分封,以巩固皇权。
西夏贞观三年(公元1103年)九月,乾顺的庶弟察哥向乾顺进言,提出改革军制的建议,他说:
自古行师,步骑并利。国家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险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铁骑难施;若值‘神臂弓’,步奚自溃。盖可以守常,不可以御变也。夫兵在审机,法贵善变。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选蕃、 汉壮勇,教以强弩,兼以摽牌,平居则带弓而锄,临戎则分番而进。以我国之短,易中国之长,如此则无敌于天下矣。(7)
乾顺接受了察哥的建议,封他为晋国王,并让他执掌兵权。
西夏元德二年(公元1120年)十一月,乾顺又封宗室子仁忠为濮王,仁礼为舒王。夏惠宗秉常在位时,母党专权,秉常在与其母梁太后(此梁太后是乾顺时梁太后的姑妈,并非一个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过程中惨遭失败,被梁太后囚禁。仁忠和仁礼的父亲景思当时曾竭力保护秉常免受梁太后的幸臣罔萌讹的毒杀,秉常复位后,曾打算提拔和重用景思,但由于当时朝政大权仍被梁氏家族所掌控,秉常这一愿望未能得以实现。仁忠、仁礼“俱通蕃、汉字,有才思,善歌咏”(8),乾顺爱其才,任命仁忠为礼部郎中,仁礼为河南转运使。此时仁忠、仁礼向乾顺表陈其父之功,乾顺遂将此二人封王。
除此之外,根据西夏陵区108号陪葬墓出土的碑文记载,曾在乾顺时期担任过尚书令、知枢密院事等官职的皇族大臣嵬名安惠,曾被封为梁国正献王(9)。
乾顺时期针对皇族进行的封王措施,对于巩固西夏皇权,维持西夏政权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措施在乾顺死后,其子仁孝在位时遭到了破坏,主要是分封范围扩大化,由同姓皇族扩大到异性外戚,而且封王的权力也比乾顺时大了很多,这为仁孝时期的西平王任得敬叛乱埋下了隐患。
3、崇儒建学
西夏早在元昊在位时,就于番学之外,另建汉学,培养儒学人才,后来的谅祚和秉常,也极为推崇汉学,但是由于当时母党专权,儒学思想中又有反对母党专权的内容,导致在谅祚和秉常时期,西夏儒学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日渐衰落。为了适应西夏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皇权,培养治国人才,在西夏建立国学,是十分有必要的。西夏贞观元年(公元1101年)八月,御史中丞薛元礼有鉴于此,向乾顺提出了建立国学的建议,他说:
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谟,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为程文,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兴行,良由文教不明,汉学不重,则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董子所谓“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10)
乾顺采纳了薛元礼的建议,命于番学之外特建国学,聘请教授,挑选宗室贵族子弟三百人入学,并设置“养贤务”负责国学的廪食。
乾顺建立国学,除了可以培养治国人才,巩固皇权,最主要的是在西夏确立了儒学的尊贵地位,对于西夏社会彻底走向封建化,促进西夏文化的发展,并带动西夏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件,可以说是西夏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充分肯定。清朝史学家吴广成就曾这样评价乾顺建立国学这一事件:“乾顺听元礼之言,建学崇儒,设弟子员以储人材,立养贤务以给廪饩,有其举之莫敢废也,较谅祚之用汉礼、求赐书,不更有进耶?”(11)
但是,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由于乾顺太过于推崇儒学,导致了他在保持军备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西夏贞观十二年(公元1113年)六月,御史大夫谋宁克任向乾顺上书,指出当时西夏“国中养贤重学,兵政日弛”(12),希望乾顺能“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也”(13)。乾顺对此建议的反应是“善之,不能用”(14),他在保持西夏军备发展认识上的不足,由此可见一斑。乾顺对文化发展和军备保持上的偏见,对后来的西夏皇帝颇有影响,其子仁孝在位时,在重文轻武方面相比于乾顺有过之而无不及。西夏后来被蒙古轻易灭国,与乾顺、仁孝时期的重文轻武有很大的关系。
日期:2012-4-26 22:59:00
三
1、联辽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