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77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0-08-28 21:52:53

胤褆的失败,让胤禩对储君位置的渴望,又加深了一层,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太子之位对于胤禩来讲,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胤禩的失败,源于康熙帝的一次臣意测验。

太子被废,长子圈禁,这让康熙帝感到心力交瘁。不久之后,他召集大臣,对他们说道:“最近因为册立太子的事情,朕身心俱疲,如今我拿不定主意,就征求诸位的意见吧。你们希望谁当太子,就举荐哪一位,朕会按照你们的推选结果,决定太子人选的。”

有人可能感到奇怪,康熙帝从来就是大权独揽,说一不二,为何在事关立储的大事上面,反而打算通过这种民主的方式来决定呢。其实康熙主持这次选举,里面有很深刻的含义,就看当时的大臣们能不能够理解皇帝的一片苦心了。

大臣们听了这些话后,也是面面相觑,一头雾水,但既然皇帝有言在先,也就遵旨办事。过了几天,内阁诸位大臣便把共推公选的奏折报给了康熙帝。康熙帝打开一看,见上面八阿哥胤禩的名字赫然在列。

皇帝又愤怒了,他为大臣们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而感到气恼。他推翻了群臣们的商议结果,下诏说道:“册立皇太子的事情干系甚大,你们不要视为儿戏,八阿哥胤禩没有处理政事的经验,他的母妃又出身贫贱,怎么可以当太子呢?”

大臣们这次头上的雾水更浓了,都说天子无戏言,不过咱们这位皇帝,变脸水平似乎比川剧表演都迅速。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共同推举胤禩这件事,又引发了康熙帝的猜忌心理。康熙帝觉得胤禩现在以贝勒的身份,就能让满朝文武衷心拥戴,真要是当了太子,那自己这个皇帝,岂不成了空心萝卜。再说这次推举,他真正的用意,只是让群臣再次推荐胤礽而已。

原来康熙帝废黜太子后,日思夜想,就是不明白为何胤礽会堕落。后来胤褆诅咒案件曝光后,老皇帝忽然醍醐灌顶,他断定胤礽行为的反常,是由巫蛊诅咒所引起的。其实康熙帝对胤礽感情的转变,应该说并不让人特别惊讶。当初的废黜,实际上是意气用事的成分占多数,在最初愤怒的过后,慈爱的感情又逐渐占据了上风,他很乐意再给胤礽一个机会。往深刻点的分析,康熙帝打算复立胤礽,何尝不是也再给自己一个机会,证明他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培养的帝国储君,是个合格的接班人,而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疯子。这对晚年一身病痛的康熙帝来说,实在是有特殊的意义。

康熙帝在让群臣推举之前,事先召见了大学士李光地。他对李光地说道:“如今储位未定,阿哥们都蠢蠢欲动,臣子们也趋炎附势。不立太子恐怕是不行的,可是要是立太子的话,立谁为好呢?”

这种问题,久经官场的李光地是万万不会回答的,于是他以沉默相对。康熙帝自问自答道:“几月前废黜胤礽,主要是因为他行事乖张,所为狂悖,不过现在问题已经很清楚了,这是由于胤褆的诅咒造成的,不是他本身的原因。”

康熙帝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光地不可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就是再立胤礽皇太子。不过李光地对皇帝找出的太子堕落的原因,有些哭笑不得。在他看来,胤礽的骄横暴戾,完全是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成长环境造成的,是康熙帝过分溺爱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邪魔诅咒。

日期:2010-08-30 22:34:39

康熙帝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了李光地,目的是让他在同僚中透露透露,放出皇帝要重新册立胤礽为太子的风声,在公推公选中事先做好铺垫,以免出现目标偏差的尴尬情况。说白了,康熙帝就是想以选举之名,来行专制之实。结果李光地过于谨慎,他守口如瓶,根本没对任何人说起,导致了不明真相的群臣们没有被别有用心的皇帝利用成功。

活人李光地没指望上,康熙帝只好亲自出马,利用死人了。他召集王公大臣们说道:“朕最近梦见了孝庄太皇太后,发现她老人家很不高兴,朕觉得可能是因为废太子的事情,让她担心了。如今胤礽经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估计应该可以恢复了。”

大臣们都在洗耳恭听,听到皇帝把胤礽的性格缺陷归结于是一种病,还说经过治疗,有病愈的迹象,不禁啼笑皆非。他们望着康熙皇帝那日渐衰老的面容,忽然觉得龙椅上这位喋喋不休,为儿子开脱罪责的老人,不再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父亲罢了。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怀着希冀的心情,又一次下诏册立胤礽为皇太子。他在接见胤礽的时候,专门叮嘱他要勤思学道,友爱诸弟,尊敬大臣。不过以后的事实证明,胤礽并没有将其当作金玉良言,而是全部当作了耳旁风。不久之后,一个新的太子党就在康熙眼皮底下日渐活跃起来。

胤礽没有接受父亲的感化,除了他本身的性格因素外,还和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胤礽复立之后,相对于其他皇子,其影响力下降了不少。皇子们知道,既然太子能废第一次,未必就不会有第二次。在这个微妙的心理作用下,他们对皇太子毫无尊重之意,反而尽可能的在各种场合对他进行贬低和丑化。而面对这种情况,胤礽也不会老实到任人宰割的程度,于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成为他的不二选择。

胤礽故态复萌,继续结党营私,康熙帝拿出了极大的包容心,他甚至对人说道:“朕只要事事顺太子的意思,让他称心如意,久而久之,他就会逐渐一心向善的。”可想而知的是,这种天方夜谭般的想法,也注定只是康熙帝的一厢情愿,他对胤礽的继续放纵,只能起到姑息养奸的效果。

在父皇的有意包庇下,胤礽的太子党日渐壮大,后来连步军统领托合齐都主动投靠,这引起了康熙帝的警觉。步军统领负责京师的守卫,相当于北京卫戍区的司令员,直接掌管三万多的正规军。皇帝的猜忌心终于开始发作了,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再一次出手打击了太子党,托合齐下狱致死,还被挫骨扬灰。从这里我们看出,和第一次废太子一样,康熙帝又是以政变的标准来处理这件事情的。

既然康熙帝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这代表着他对胤礽也失去了最后一丝的信任。第二年,康熙帝下诏,再次废去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这一次,他没有像原先那样连续六日不眠不休,而是显得从容不迫,神情自然,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可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太子就立而复废,这恐怕表明康熙帝早已方寸大乱,要说他的平静,估计也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平静罢了。

胤礽二次被废后,再也没能够东山再起。雍正皇帝即位后,将他移往祁县郑家庄,并派兵严加看守。雍正二年,胤礽凄凉的在禁所病故,终年五十一岁。

当年康熙帝读史书的时候,曾经对唐太宗表示过鄙视,他认为唐太宗竟然被儿子们逼得要抽刀自杀,这简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如今时过境迁,康熙帝也被儿子折磨着死去活来,不知道此时此刻,他该做何感想呢。

其实在封建集权的统治模式下,唐太宗遇到的问题,康熙帝照样也会躲不过去,他嘲笑前辈帝王,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毕竟皇权是不容侵犯的,太子作为未来的接班人,“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皇权与储君之间的矛盾,是专制集权社会所无法避免的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胤礽的悲剧,或许在他两岁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就早已注定。

雍正皇帝即位后,针对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白热化的状况,开始采取了秘密建储的制度。皇帝鬼鬼祟祟的册立太子后,把任命书存于盒子中,然后再把盒子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到皇帝驾崩,由太监取下盒子并打开,当众宣布太子的人选。这个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皇位相争的激烈程度。但无论是公开册立也好,秘密建储也罢,最终都逃脱不了王朝日渐衰微的宿命。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前行,能够让最高权力的传承远离血腥和阴谋的,也只有民主共和政体这一方良药。

截止到胤礽,本书记载的皇太子被废黜的事件,可以画一个比较完整的句号了。这些事件当中,充斥着种种黑暗和荒诞,让人体会到了皇权时代的冷酷与无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庆幸的是,如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几千年来专制集权家天下的泥潭,正沿着富强、文明、民主的道路飞速前进,再也不会重演皇权时代的悲剧。历朝历代的废太子们如果泉下有知,或许也足可以告慰平生了。

(胤礽篇完结)

---------------------------(全文完)-------------------------------------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