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11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1-03-10 12:29:10

卷八 终结十六国(5)老英雄谢幕(上)

长安沦陷、关中失守的战报传到了彭城,虽然刘裕早已料到可能如此,但自己才回来不到一年,北伐的成果就丧失了大半,感情上实在令他难以接受,何况刘义真的生死存亡这时刘裕还并不知道。于是他立刻击鼓升帐,准备择日亲统大军再度北伐。

这个计划马上受到了侍中谢晦(刘裕的心腹谋士)和奉常郑鲜之的反对,理由很简单:第一,连年用兵,士卒疲弊;第二,各州水灾,三吴盗起,后方不稳;第三,赫连勃勃知道您亲征的消息,必竭力守潼关,搞不好反而骑虎难下进退失据。

其实除了以上三点,还有一点更重要的两人都没好意思说:主公您取代晋室天下的计划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这种时候怎么能分心去干别的事呢?

一时冲动过后,刘裕冷静了下来,知道两人所言不错,现在确实不是再度兴兵的好时机。恰好这时段宏派人送来消息,知道自己的儿子安然无恙,刘裕遂打消了第三次北伐的念头。

虽然如此,那些自己辛辛苦苦收复的大好河山,难道便就此白白放弃吗?刘裕登城北望,慨然涕下,久久不能释怀。

在历史规律的滔滔洪流面前,即便是刘裕这样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他个人的力量也是极其渺小的。刘裕自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顺流而下,而不是逆流而行。通常,史书上称这条不可抗拒的奔腾河流为“天命”。正如深谙天人之道的崔浩所作的预言,关中的得而复失是天命,晋宋禅代也是天命。

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

一个月后,刘裕命中书侍郎王韶之伺机缢杀晋安帝司马德操,立晋恭帝司马德文。

次年七月,刘裕由宋公进爵为宋王。

又过了不到一年,在刘裕的授意下,中书令傅亮将早已拟好的“禅让”诏书草稿递到了晋恭帝司马德文手中。司马德文欣然操笔,对身边人说道:“当年桓玄篡逆之时,晋室已经没有了天下,后来多亏了刘公,国祚才又延续了将近二十年。今日之事,我心甘情愿。”当下笔走龙蛇,原样照抄了一份。(有哥哥司马德操之死在前,他不“心甘情愿”可也得成啊!)

公元420年六月,在举行了象征性的禅让仪式后,刘裕正式即皇帝位。在延续了104年11位帝王后,“天命”放弃了司马氏,刘宋南朝政权由此开始。

而在皇帝的位置上,刘裕只坐了两年。422年五月,刘裕病逝于建康西殿,享年六十岁。

对于这位奋起寒微而又成就了千古功业的烈烈雄主,清初大儒王夫之赞道:“自从刘渊称乱中原沦丧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等人经营百年,却没人比得上刘裕。”“汉代之后,唐朝以前,只有刘宋堪为中国之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裕在大富大贵乃至成为皇帝之后,仍然过着清简寡欲的质朴生活,他乘坐的车马没有珠玉金宝之饰,他的后宫里听不见纨绮丝竹之声;他“游宴甚稀,嫔御至少”,钱财全部存于国库,自己没有私房钱;宁州进贡来的琥珀枕,他捣碎了分给将士们治疗刀伤;公主出嫁,他只送二十万钱的嫁妆,而没有一件锦绣金玉之物;他把自己当年穷苦之时穿过的旧衣、用过的农具保留下来,让后世子孙知道稼穑之艰难、创业之不易……正是在刘裕苦心经营的基础上,后来的宋文帝刘义隆才迎来了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元嘉之治”时代。

作为一个连接新旧两个时代的人物,刘裕的离去似乎打开了一扇门,旧时代的英雄豪杰们鱼贯而出,向历史舞台挥手作别。

紧跟在刘裕之后的,正是他的对头赫连勃勃。

攻克长安后,赫连勃勃不再称大夏天王,而是正式称帝。群臣都劝他就此定都长安,但他却认为,眼下真正的敌人不是南朝,而是近在咫尺的北魏。北魏据统万城不过数百里,如果迁都长安,北方必然不守,反不如自己坐镇统万,东可抗北魏,南可御关中。于是赫连勃勃在长安设置了一个临时政府(南台),自己率军回了统万城。

自从413年开始修筑以来,统万城已经整整修了七年,至此方才大功告成。我曾在2008年有幸参观了这座大夏国都的考古遗址,它座落在陕西靖边县红柳河的北岸,厚重的城墙通体雪白,角楼巍然高耸,马面既长且密,“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风依稀可见。当年在修筑这座白色都城之时,为使城墙坚不可摧,主管官员叱干阿利采用了神秘的“蒸土筑城”法。民间传说,是把筑城用的土全部蒸熟。实际上所谓“蒸土”,是将砂、粘土、生石灰加水混合,制成硬度和粘度极佳的三合土。生石灰遇水后白气蒸腾,远望之人不解其法,就误以为是将土蒸熟了。相传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叱干阿利执行了极为严苛的检测法,若某段城墙能让锥子扎进去一寸,就杀掉建筑者将尸体筑入墙内。然而目前的考古发掘并没有发现墙体中存在任何骨骸,叱干阿利是否真这么做过还无法证实。现在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统万城的墙体确实坚如铁石,想用锥子扎进去一寸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儿。

赫连勃勃还让这位叱干阿利督造兵器,每次完工之后工匠都要死掉一半:射甲不入,就将造弓的人斩首;如果被射穿,就杀掉制铠的工匠。又造百炼钢刀,名曰“大夏龙雀”。为此有数千工匠死于非命,而大夏甲兵之精良亦冠于北方。

日期:2011-03-10 19:19:23

卷八 终结十六国(5)老英雄谢幕(下)

统万城竣工后,“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赫连勃勃十分高兴,为此大赦国中,还专门叫人写了一篇骈四俪六的统万城颂,刻在城南的巨石上。如此恢弘的殿宇都城,自然得有响亮的名字相匹配才行,于是赫连勃勃将四个城门分别命名为“朝宋”、“招魏”、“服凉”、“平朔”,意思不管是北魏、刘宋、北凉还是别的国家,统统将成为我赫连勃勃的臣民,其狂妄自负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自大狂妄之外,赫连勃勃还以残暴嗜杀著名。每次征伐战胜,常积尸为髑髅台自不必说;他还常常拿着弓矢刀剑在统万城上转悠,看谁不顺眼,远了箭射、近了刀斫,拿杀人当休闲娱乐;大臣们哪个敢对他怒目而视就剜出眼睛,哪个敢嘲笑他就撕裂嘴唇,要是有人直言犯谏,就以诽谤为名,先割掉舌头再砍掉脑袋;其残忍狠毒,直比石虎和苻生。一时间搞得夷夏嚣然,民不聊生。

所幸的是,这个暴君的统治并不很长。425年八月,也就是刘裕去世后三年多,赫连勃勃也撒手归西了。在他死前一年,赫连勃勃曾想废掉太子赫连璝,转立少子赫连伦,于是引发了赫连璝的叛乱。最后三子赫连昌袭杀赫连璝,成为了新的夏国国君。这件事似乎显示出,同以前诸多忽兴忽亡的少数民族国家一样,皇位的继承问题也是困扰胡夏的魔咒。然而此前就在赫连勃勃为此大伤脑筋之时,他的邻居和世仇北魏却靠着一项制度的发明顺利地完成了皇权的过渡。

这便是太子监国制度。

以今人的眼光看来,有时古人的行为显得实在不可理喻。就拿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来说吧,他明明知道自己老爸拓跋珪晚年的乱政与服食寒食散有莫大的关系,却偏偏步其后尘,对这种慢性毒药照吃不误。吃来吃去,才刚刚三十出头,拓跋嗣就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加以连年出现灾异,不是日食就是星变,拓跋嗣十分忧惧,就派人秘密问崔浩道:“今年的日食正对应我赵、代之分野,而朕的病又多年不愈,我担心如果我一旦去世,皇子们还都年幼,那可如何是好?盼爱卿你多为我考虑考虑身后之事。”

大才子崔浩这时已经袭了父亲的爵位,为白马公。对于当今皇帝的个人情况,他是十分了解的。于是他一边宽慰拓跋嗣,说陛下您春秋鼎盛,又广施德政,老天爷一定不会降灾于我国的;一边又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议:“自从我国创建以来,不甚重视储君的培养,所以永兴初年才发生了危及社稷的动乱事件(指拓跋绍弑父篡位之事)。如今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早立东宫太子,并选择忠诚贤良的公卿为师傅、谨厚可靠的大臣为宾友,入朝则总理万机,出京则统领军政,监国抚军,大权在手。这样的话,陛下您就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即便您万岁之后,国家已经有了确定的君主,百姓也有了可以归附的主人,那些奸佞之徒自不敢再心生歹念,灾祸自然也就消于无形了。”

崔浩以上的建议,实质上就是叫太子监国。太子监国之事,在中原王朝早有先例,但从来都是临时设置的权宜之计,而不曾成为常设的长期制度。原因很简单,所谓太子监国,就是把皇帝的专制权力分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部分)给太子,而这在一个“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长期允许的,尽管这个分权的人是自己的儿子。搞不好反而会酿成父子争权的祸患。但崔浩基于自己对时下政治局势的准确判断和对拓跋嗣父子的了解,认为现在正是可以实行太子监国制度的好时机。

而且更进一步,崔浩不但设计了该项制度,他还推荐了自己心目中合适的太子人选。

“臣以为,皇长子焘已经年满十二岁,为人聪慧通达温良谦和,有人君之度。自古立子以长,乃礼法之常例,如果等到诸皇子长大‎‍成‎‎人‍‌之后再行选择,那就很可能导致废长立幼之事发生,这是很容易招致祸患的啊!”

听了崔浩的建议,拓跋嗣心里已经有了谱。之后他又征求了老臣长孙嵩的意见,长孙嵩也同意崔浩的推荐。于是,伴随着太子监国制度的实施,一位将要亲手终结十六国的新霸主登场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