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充满了悬疑色彩,没有人知道历史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历史没有选择柴荣,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从此历史改变了方向。历史无法改变,但柴荣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其实没有柴荣,也许以后会出现其他类似于柴荣的人物,来推动统一的完成。但历史在这一个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柴荣,由柴荣来做这一项极为艰苦的历史任务。可以这么说,柴荣不是开国皇帝,却是一个开拓者;赵匡胤是开国皇帝,却是一个(开拓性的)守成者。当时人都知道天下是柴荣打下来的,没有柴荣五年半的打拼,后来的局面是无法想像的。赵匡胤的能力自然不用多说,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英雄皇帝,但客观上,他是在继承柴荣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完成的宋朝统一。
赵匡胤也知道自己的天下是怎么来的,所以柴荣的阴影一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宋朝重文轻武,或者说宋朝的大多数守内虚外的国策,都与宋朝非常特殊的建国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赵匡胤来说最致命的是,他发动兵变时所依靠的军权,是柴荣给他的。柴荣临死前托孤,肯定不是让赵匡胤兵变自立的,而让他辅弼幼主的。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赵匡胤人品非常不错,从哪方面说,他都是一个好皇帝。但唯独在这件事上,他一直无法摆脱柴荣的阴影。还有就是他发动兵变时,有许多人拒绝与他合作,或起兵,或自杀,臣服于他的人,也多半是口服心不服。这些事情,也给了赵匡胤非常大的触动。一个人活在另一个人的巨大阴影中,自卑情绪是难以避免的。他想超越柴荣,可一直没有成功,对他来说,柴荣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巅峰,因为他想到能做的,柴荣都做了。类似的还有杨坚,杨坚也一直生活在宇文邕的巨大阴影之中,不过杨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好的克服这个心理自卑情绪,那就是完成了宇文邕最想做的未竟事业——北击突厥。
赵匡胤对契丹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他知道,他唯一能超过柴荣的,就是将契丹彻底打败。只有这样,历史才能记住他,而不是柴荣。以赵匡胤的能力,他如果真和契丹决战的话,他有足够的能力做到。但由于宋朝建立的特殊方式,使得赵匡胤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内部,以稳定权力为要务。柴荣的帝位,是按最正规的程序,从养父手上继承过来的,在法统上没有任何异议。所以柴荣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但赵匡胤有。这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总根源所在。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用质疑的,在赵匡胤时代,也不是没有和契丹交过手,也取得过漂亮的大胜仗。
未完,待续。
日期:2010-11-11 10:12:03
契丹的军事实力如何,一直有着巨大的争议。契丹的封建化不是契丹实力超强的原因,否则无法解释女真、蒙古为何无敌于天下?女真和蒙古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候,他们和封建化没有多少关系。论封建化,高句丽的封建化绝不弱于契丹的封建化,但最终还是被唐朝灭掉了。再者,契丹的封建化也不是在宋朝建立之后完成的,早在阿保机时代,契丹的封建化就已经大步前进,德光时期的封建化也是非常快的。但辽太祖太宗时代,他们对中原的战争,胜少败多,经常被五代军阀打的灰头土脸。灭晋之功,首在后晋内乱,与契丹没多大关系。白团之战,耶律德光惨败,还险些被生擒。由此可见,契丹的军事实力也没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程度。当然也不能就此来贬低契丹的军事能力。对于汉朝打败匈奴,以匈奴没有封建化为由,来贬低汉朝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按这个逻辑,匈奴没有封建化,那汉朝比之一千多年后的宋朝,其生产力水平岂不是更低。以生产力水平较低之汉朝,打败没有封建化的匈奴,难道不也是在同一水平下的大胜?仅仅因为没有封建化,就将对中原造成巨大生存威胁的匈奴、突厥几十万的骑兵贬成一文不值,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北魏的封建化是公认之深,但也有钟离惨败。军事上的较量,和封建化没什么直接的关系。
未完,待续。
日期:2010-11-11 13:16:20
郭威的时代虽然短,但他做了许多对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郭威是公认的有为之君。宋人也认为五代之君,柴荣第一、李嗣源第二、郭威第三。“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这是旧史对郭威的评价。所以将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称为结束二百年战乱的四大有为者,并不为过。柴荣在位多少年?赵匡胤在位多少年?柴荣遇到的是南唐最精锐的部队,赵匡胤遇到的已经不是南唐最精锐部队。柴荣所遇到的敌手,皆是当时有相当强战斗力的各自主力,不管是北汉、后蜀、南唐、契丹,都无一例外败给柴荣。没有柴荣种的树,别人摘什么果子?给架好梯子也摘不好,因为根本就无果可摘。如果仅以五年四个月的在位时间算,赵匡胤的五年四个月,是截止于公元965年四月,只是刚灭了后蜀而已。柴荣如果多活几年,他照样能灭蜀,而且已经有了灭蜀的军事计划。宋虽灭蜀,但之后就是规模非常大的蜀乱,绵延数十年。算一算,不包括柴荣留下来的百余州,他打下了几州几郡?摘下了果子,总不能说这树也是他种的吧?宋初的禁军也是柴荣打下的基础,还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哪样不是柴荣辛苦努力的成果?说柴荣打开局面,他收拾残局,并非无稽之言。收拾残局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为,赵匡胤的能力,历史向来是给予非常高的评价的,谁也没有否认这一点。
日期:2010-11-11 13:23:48
李玉兵败归安镇,责任在于李玉,不在王彦超,更不在柴荣。李玉所谓的奉旨,十有八九,是他捏造出来的,至少在历史记载中,王彦超没有看到这道所谓的密旨。柴荣北伐回来后,是有对后蜀动手的计划,但还没有付诸实施。如果柴荣要攻后蜀的话,也绝不可能派李玉去找王彦超骗兵,这明显不符合逻辑。从李玉的官衔看,他也只是文官,根本不是武将。李玉的失败,根本算不到柴荣的头上。如果一定要将李玉的失败算在柴荣的话,那王全斌在蜀中被暴打,是否也可以算成是赵匡胤的责任呢?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李穀也不是武将,就算他后退了,但随后却是后周的大胜。
日期:2010-11-11 16:48:22
契丹灭晋,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冷笑话,契丹人也承认所谓灭晋,是晋朝内部几个大将想当皇帝引发的闹剧。契丹的整体实力并不弱,但也没有强大到天下无敌的程度,后来宋被契丹打败,不代表契丹强大,那是宋的指挥问题。实在看不出来契丹比匈奴、突厥强大在哪?匈奴突厥,动辄控弦之士数十万,这些强悍的部队难道因为没有“封建化”,就没有战斗力了?契丹在早期对宋也没有太大的优势,特别是赵匡胤时代前期,由于有睡王当政,赵匡胤有足够的机会对契丹动手,但他一直对契丹保持退让。不是赵匡胤不想打契丹,实在是因为内部对他来说更重要。特殊的建国方式导致在初期形势不稳,再加上周边各国对他并不熟悉,自然会有些轻视他,比如荆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以他需要在十国的范围内立威,灭荆楚蜀,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灭蜀之后,宋的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挡,宋完全可以北上进取幽燕。但灭蜀之后的大乱,又折腾了好几年。等蜀势稍平之后,公元969年,睡王又挂了,能力更强的耶律贤上台,宋从此再无机会。可以说,柴荣有时而有为,但没时间;赵匡胤有时而无为,因为他重点在南方;赵光义无时而有为,结果惨败。
日期:2010-11-11 17:08:59
李昊说“宋之启运不类汉周”是有他不能当孟昶面说出的原因。李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当时的形势,蜀亡在即。早在两年前,宋军就已经消灭了荆南和湖南,对蜀呈包围之势,蜀亡已经不可逆转,他本人也极有可能再次修写降表入宋。他必然会成为赵匡胤的臣子,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要说宋的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