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20 08:05:58
第二部 南北群英 NO.165
郑译把他的想法一说,刘昉当即表示赞成。
随后两人又联络了御史大夫柳裘、内史大夫韦鸊(读pì)、御正下士皇甫绩,一起找到了杨坚。
杨坚却坚决不肯接受——幸福来得太过突然,总是让人难以相信,到底是躺着也中奖,还是躺着也中枪,他一时难以贸然确定。
柳裘忙说:时不可再,机不可失。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随国公您要早定大计!
刘昉则更急:你如果肯干,就马上答应;否则,我就自己干了!
杨坚被说动了——是啊,这么百年难遇千载难逢一万年苦苦修行修来的好机会,他怎么能错过呢?
如果错过了,他一定会后悔莫及,就像小子我至今还在后悔: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扯远了,回到正题。
之后,杨坚便跟着他们一起进宫,对外宣称是去探望天元皇帝的病情。
当天,宇文赟就去世了,年仅22岁。
刘昉、郑译等人封锁了消息,秘不发丧。
随后,他们以宇文赟的名义起草了诏书,任命杨坚为总知兵马事(大致相当于三军总司令),让颜之仪一起署名。
颜之仪坚决不肯,他厉声说道:先帝驾崩,嗣子年幼,担当顾命重任的应该是宗室亲王,怎么可以把权柄给外人呢?我宁可死,也不能对不起先帝!
见他意见如此坚决,刘昉也就跟懒得他多费口舌,找人代签了事。
就这样,杨坚掌握了京城所有禁卫军的指挥权。
接下来,杨坚把目标瞄准了对自己潜在威胁最大的五个人,也就是宇文赟的五个叔叔: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逈。这五人既是皇族,又年富力强,有很大的号召力,一旦他们在外拥兵作乱,那麻烦可就大了。
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把他们全都召到京城来,便仍然以宇文赟的名义下诏,以赵王的女儿千金公主即将远嫁突厥(这是前一年就定下来的)为名,请五王回京观礼。
这理由合情合理,五王毫不怀疑就回来了。
杨坚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他的官职。
刘昉等人提出的方案是,让杨坚做大冢宰,刘昉任小冢宰,郑译为大司马。
自宇文护死后,大冢宰一职的权力就大不如前,而刘昉、郑译一个想当自己的副手,一个想掌握兵权,这不是想架空自己么?
这样的安排,杨坚当然是不满意的。
怎么办?
为他解决这个难题的是时任御正下大夫的李德林。
自从宇文邕死后,李德林就从国宝级的贤人,变成了垃圾级的闲人,一直郁郁不得志。
而杨坚却在刚得到要自己辅政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李德林:朝廷赐令我总掌国事,责任重大,您一定要帮我。
李德林怀才等遇多年,如今终于遇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仿佛被困浅滩的鲸鱼一下子看见了通向大海的入口,他激动万分,当即答应:愿以死奉公!
现在,杨坚遇到了麻烦,自然要听李德林的意见。
李德林说:要想让大家心服,您的职务必须是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缺一不可!至于,刘昉、郑译,一个做丞相府长史,一个做丞相府司马!
杨坚遂依此而行。
刘昉、郑译当然是不乐意的,本来他们想和杨坚平起平坐,现在呢,却只能帮人家打工。然而如今杨坚已掌握兵权,羽翼已丰,相比之下,他们实力有限,根本不具备和杨坚抗衡的能力。
愿望很牛逼,现实很苦逼。对于杨坚的决定,他们除了接受,忍受,承受,逆来顺受,剩下的也就只能是怪自己自作自受!
日期:2013-11-22 08:01:56
第二部 南北群英 NO.166
一切安排妥当后,公元580年5月23日,杨坚才正式为宇文赟发丧,随后,按照所谓的遗诏,杨坚被任命为假黄钺、左丞相,汉王宇文赞(宇文邕的次子)则被任命为右丞相,当然他这个右丞相,只是挂名而已。
因为杨坚比他多了个头衔:假黄钺。
黄钺,即以黄金为饰的斧头,后作为帝王专用的仪仗,假黄钺,即表示可以代表皇帝行征伐诛杀之权。有了这个东西,谁和他杨坚过不去,谁就是和自己的脑袋过不去。谁还敢不听他的话?
6月初,宇文招等五王相继回到了长安,然而此时杨坚早已控制了局势,生米早已煮成熟饭,不,已经煮成爆米花了。
他们心中再不甘,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杨坚的安排;也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只能无奈地叹息: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真正让杨坚担心的是各地的诸侯,尤其是时任相州总管的蜀国公尉迟迥。
尉迟迥是北周创始人宇文泰的外甥,时年已经65岁,无论资历、名望还是战功,比起杨坚,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实力更是不容小觑——他占有相州、冀州、瀛州、沧州等河北9个州,加上其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所统的青州、齐州等5个州,几乎相当于原先的大半个北齐!
杨坚把他当做心腹大患,他下令征召尉迟迥入朝,同时任命老将韦孝宽为新任相州总管接替他。
尉迟迥对杨坚本来就不服气,觉得这家伙除了下巴长度以外,几乎没有那一项能超得过自己。现在杨坚又要夺他的权,他当然不可能接受,便决心造反,不过表面上他依然不动声色,还派部将贺兰贵去迎接韦孝宽。
尉迟迥打算把韦孝宽诱骗到邺城,第一选择是拉拢他,即使万一拉拢不成,便杀了他,绝不能让他被杨坚所用。
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贺兰贵接到了韦孝宽,一番交谈下来,韦孝宽察觉到了异样,便想办法把贺兰贵打发走,又故意称病,放慢了前进的速度,同时派人去邺城打探消息。
几天后,韦孝宽又碰到了他的侄子韦艺,韦艺时任魏郡太守,是尉迟迥的铁杆心腹,也是奉命前来接他的。
韦孝宽向他打探情况,开始韦艺还想骗他,但在韦孝宽面前耍花招,就仿佛是用麻绳拉飞机一样——完全是徒劳,最后韦艺只好如实相告。
韦孝宽闻讯大惊,连忙带着韦艺返回长安,每到一个驿站,就将驿站所有的马匹带走,并且吩咐说:蜀国公的人马上就到,请准备好酒好菜,一定要好好伺候,不醉不休,否则军法从事。
果然,他们前脚刚走,尉迟迥就派大将梁子康带着数百名骑兵追来了。然而每到一个驿站,他们就被拉住了:您要不喝酒,就没当我是朋友!
喝少了还不行: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
盛情难却,梁子康再急也只能陪他们喝几盅,等好不容易喝完了,又找不到可以替换的马,只能骑着疲惫不堪的马继续赶路。
人是醉的,马是累的,虽然当时没有查酒驾的,但想要跑快也是不可能的,要追上韦孝宽更是做梦也别想的。
就这样,韦孝宽平安地回到了长安。
现在,尉迟迥的阴谋算是彻底暴露了,于是他马上杀了杨坚派来的使节,联合自己的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奉赵王宇文招的小儿子为主(其实这是尉迟迥的一大败笔,为什么?自己想),正式起兵造反。
杨坚马上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杨素、宇文述、李询等人前往讨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过多久,郧州(治所今湖北郧县)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也先后起兵,响应尉迟迥。
杨坚连忙分派柱国王谊和梁睿前去讨伐。
三方叛乱,四面受敌,刚刚掌权的杨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