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商量已定,准备发动突然袭击。赵武灵王对他们的阴谋浑然不知,照例外出巡行。这一天来到沙丘(河北省邢州平乡县东北二十里也)。太子章和田不礼率领平时所圈养的恐怖分子开始作乱。他们假冒赵武灵王的命令召见太子何,肥义依既定方案,替太子何出去探明情况。刚一到达指定地点,就被恐怖分子杀死。三代忠臣肥义为实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的人生价值光荣牺牲。
马后屁:同样是保太子何,肥义与公子成、李兑的出发点并不不同。肥义出于对赵武灵王的忠诚,而公子成和李兑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这就造成了所用的手段也不一样,肥义的做法是慷慨陈词,舍生取义。公子成和李兑的做法是以暴力对抗暴力,以阴谋反击阴谋。在道义面前,利益会感到羞耻,但最后的获胜的还是利益。政治斗争中,利益无往而不胜,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能拐就拐,能诓就诓,该诈就诈,该抢就抢。这几乎成为一条铁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利益竞争之残酷使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沦为牺牲品。肥义的忠诚也只是开了个头,接下来遭受失败的是赵武灵王的父爱。高尚者使高尚成为自己的墓志铭。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由于身处险恶环境,而心中又充满了太多的爱。他信誓旦旦要杀死杀父夺母的仇人,可看到仇人在祈祷的时候又不忍心下手,丧失了大好机会。到了后世,随着人们政治觉悟的提高,忠诚,挚爱逐渐丧失市场,厚黑成了官场中的主旋律。
肥义用死亡保住了太子何的性命,使田不礼和公子成“擒贼先擒王”的计划破产。太子何身边的警卫人员与田不礼和公子成的恐怖分子展开激战。公子成和李兑调动沙丘附近四邑的驻军展开反攻,消灭了田不礼和太子章的作乱分子,田不礼被当场杀死。太子章只身逃往赵武灵王居住的沙丘宫。
当失魂落魄的太子章来到沙丘宫门前,感人的一幕上演了。父亲舐犊情、深收留了儿子,尽管儿子曾经残酷地要将兄弟杀死。当赵武灵王还想依靠自己的威望救下太子章,即使是处罚太子章,也不会是处死。赵武灵王用意是良好的,但再次低估了人心的险恶。
公子成和李兑率领军队追踪至沙丘宫门前时,发现太子章已经被赵武灵王保护起来,两人率军围住沙丘宫向赵武灵王讨要太子章。后来太子章还是死掉了。具体过程人们不得而知,依理推测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况,1)太子章不想让老父亲为难自杀。2)赵武灵王为了活命将太子章杀死。3)公子成和李兑的党徒冲进沙丘宫将太子章杀死。第一种死法最感人,第三种死法最现实,第二种死法最不可接受。无论如何太子章死了。
太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已经丧失了继续包围沙丘宫的正当理由,但是如果放出赵武灵王,公子成和李兑就得承受逼死太子章得罪责,两人商量再三,最后利益法则再次占据上风。关键时刻,一赢全赢,一输全输,所导致的结果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国君的威望也抵挡不住人们对利益法则的崇拜。两人决心继续包围沙丘宫,直至赵武灵王死去。但问题是赵武灵王戎马一生,身体倍棒,吃嘛嘛嘛香,看起来远不像近期能死亡的样子。如果冲进去直接杀死赵武灵王,又会背上弑君的恶名,给以后当权造成困难,最后公子成和李兑决定采用了一种阴损的做法:将赵武灵王活活饿死。
宫里还有不少厨师,侍者,马夫,环卫等后勤人员,这些人的存在会延长赵武灵王从饿到死的时间。于是公子成和李兑传下命令:先出来的有赏,后出来的全家死光。后勤人员纷纷走出,沙丘宫中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个人,偌大的宫殿冷冷清清。赵武灵王带领着他的影子为寻找食物仓皇四顾。
赵武灵王出生在富贵之家,对于食物向来是予取予夺,毫不吝惜,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才发现食物的宝贵。赵武灵王不懂如何量入为出,合理安排消费,只能够坐吃山空,涸泽而渔,疯狂地搜寻一切能够捕获到的生物。吃完存粮之后吃动物,什么耗子,长虫,麻雀都不放过,吃完动物吃植物,什么树皮,草根,一律下肚,三个月之后,赵武灵王终于像李兑和公子成希望的那样,干干净净地离开了人世,身上没有受伤的痕迹,腹内没有营养物质,也没有杂物。
一代英主竟被活活饿死!
马后屁:“武灵是后人给赵武灵王下的谥号,武象征着武功卓越,灵意味着灵动怪异。“灵”是赵武灵王一生的关键词,灵是功勋开始的地方,也是祸乱衍生的源泉。当“灵”和理智相结合,意味着神来之笔,当“灵”和感情相纠缠,引出了萧墙之祸。赵武灵王的个人悲剧再次告诉人们:权力斗争不相信眼泪。
日期:2008-6-12 19:56:17
第十三章,谍中谍
前言
赵武灵王虽然没有体面的死去,但他的功业却照亮了赵国的前程。赵国凭借赵武灵王打下的基础,一跃成为与齐秦同一级别的超级大国,然而十一年以后,在一位纵横奇才的推波助澜下齐国一极却轰然倒塌。这十一年,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大牌外交家悉数登场,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布衣出身的苏秦在各种力量间辗转奋斗,借力打力,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最终实现了一个纯真的政治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将苏秦认定为与张义仪同时期的纵横家,他发动纵横运动对抗张仪的连横运动,取得了佩六国相印,使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的骄人成绩,最后以燕易王间谍的身份死在了齐国。然而,苏秦的事迹历来混乱,由于他在纵横运动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后世的纵横家子弟们增色不少。一些善于创作的家伙们无中生有为苏秦杜撰了许多情节,还把一切其他人的故事归入苏秦名下。这些真假参半的史料连司马迁和刘向都无法分辨,因此后人看到《史记》和《战国策》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事情,司马迁有感与此,在《苏秦列传》后面也只好存疑:“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后世有些聪明绝顶而又富有钻研精神的学者虽然隐约感到历史上真实的苏秦可能是另外一幅样子,但限于史料的缺失,苏秦一直是雾里的花,这种情况直到1973年马王堆了出土了一堆汉代的帛书才有所改变。在这堆帛书中史料价值最高的要数《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章,其中有十一章在《史记》与《战国策》中有载,其中还有十六章连司马迁都没有见过。这些帛书中有十四封是和苏秦密切相关的。凭借这十四封书信,真实的苏秦逐渐浮出水面。原来苏秦是比张仪,公孙衍,陈轸晚一代的纵横家,他一生的最终成就是作为燕昭王的特使兼间谍出使齐国,挑拨齐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促成了六国攻齐,燕国借此机会报了被齐国所灭的一箭之仇。
1,人在旅途
苏秦生活在周朝天子脚下,他的祖先也曾阔气过。洛阳地处中原,交通发达,是全国的枢纽,自然也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所以东周人有作生意的传统。南货北调,倒买倒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10%的商业利润是他们的平生所求。生意人的生活水平一般不会差。苏秦居住的小区叫“ 乘轩里”,是洛阳城里的富人区,“轩”是一种带篷的马车,象征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乘轩里”的意思就是有了高级私家车才能住在这里,相当于现在某个社区名字叫“奔驰S600”。
出生在生意世家,苏秦本应该从小学习如何算帐,学会算帐之后还应该再学习一点 MBA之类的东西。可是苏秦是个异类,对营生谋利不感兴趣,满脑子想的是建功立业,并为了理想暗暗努力,很有点像《红与黑》中的于连。苏秦同学学习很刻苦,最喜欢研究兵家、纵横家的学问,每天坚持做演练口才的发声训练,为此没少招来街坊邻居的嘲笑,可苏秦痴心不改。在苏秦学习的时候,张仪,公孙衍,惠施,陈畛等布衣出身的纵横家正在国际上呼风唤雨。这些人是苏秦心目中的明星。苏秦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凭借一张利口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