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7-22 20:14:51
金融的本质是把当前社会上结余的可贷资金从储蓄者手里转到借款人手里购买商品和服务,投资新的设备和设施。社会上总是存在着大量的储蓄,而生产者在扩大再生产时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时金融市场就会把当前的储蓄当作可贷资金借贷给生产者,生产者运用这些资金去扩大经营并承诺为此支付利息。
股票是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重要手段,股票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尽管形式有所差异,但这种方式与从银行借贷或者单独发行债券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人们购买股票,是因为股票和银行存款以及债券一样都有利息,这就是股息,除此之外股票还有分红,这些能够让人们避免手中的货币因为未来的通货膨胀而贬值。人们购买股票和把钱存进银行一样都是一种金融行为,这种行为获得了一种保证,即上市公司或者银行会向你支付利息。
导致股票在如此众多的金融产品中拥有如此动人心弦的魅力的原因,在于股票的分红,股息是固定的,而分红则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密切相关,如果业绩出色,盈利丰厚,相应的分红也就会增多,否则相反。这就会导致人们更加愿意去购买业绩良好的公司的股票,而不太情愿去抛售这样的股票,因为这样获得的分红会更多。这时股票的商品价值就显现出来,由于这样的股票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这支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直到它涨到一个合理的区间,这个合理的区间意味着人们认为这支股票的价格和它所能带来的分红是相宜的,再往上涨,人们就不愿为了这些分红而付出这样高昂的代价了。但如果人们对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着强烈的信心,当然有可能推动股价进一步上涨。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一支股票的价格能反映这家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和业绩水平。
日期:2018-07-22 20:25:15
只是当下,股市的情况已经完全背离的股票的商品价格规律,从两千点直冲五千点,每支股票都在疯涨。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在这一年里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GDP翻了一倍,每家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无比辉煌吗?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股市的大涨才可被视为理性的,没有风险的。但实际上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速在这几年已经有所放缓了,很多企业也在发展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盈利减少,效益下滑。在一个理性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怎么可能产生如此爆棚的信心呢?现在的股票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它本来的合理范围,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两三倍,更有甚者五倍,十倍,富可敌国者亦不在少数。可从这些上市公司目前的业绩水平看,它们当真配得上这样的市值吗?它们所能拿出来的红利不足以支撑如此之高的股价。甚至还有一些亏损严重而岌岌可危的公司,它们的股价也水涨船高,仿佛它们真的找到什么扭亏为盈的灵丹妙药似的。
事实上,撇开股票的商品价值,即从其最原始的作为金融工具的本性来看,这样一种现象也是不合情理的。现代社会金融发达,金融产品也类目繁多,银行储蓄、股票、债券或者基金等等,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的层叠关系,一个基金可能投资到另外两个基金中,而这另外两个基金又有可能投资到更多的基金、股票或者债券中,但不论这种关系是如何复杂,不要忘记了金融的本质,可贷资金必须落到实处,即在这条锁链的最终端,它必须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投资设备和设施,这样才能通过扩大再生产将新的财富创造出来,在经过社会消费之后生产者回笼资金,才有可能支付当初允诺的利息和红利。如果这条锁链绕来绕去,最终无端的消失了,没有投资在任何实体经济中,那么这其实就相当于把钱装在运钞车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转悠,它只不过是从一个地方被挪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怎么可能生出钱来呢?金融不是魔术师的帽子,喊声“变”就能无中生有,它只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它本身无法创造财富,只有那些通过金融配置的资源被合理使用了,财富才能创造出来。
日期:2018-07-22 20:38:01
所以当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急剧膨胀之后,意味着它们募集的可贷资金更多了,但是有谁看到这些上市公司开始利用这些庞大的资金制定新的扩张计划了吗?没有。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按部就班,它们基本上维持着与去年、前年、数年之前一直以来的发展惯性,亏损的仍然在苦苦挣扎,收支平衡的仍然在勉力维持,即便那些发展不错的企业也不会冲动到把生产规模扩大两倍、三倍。社会上的投资者不断的给这些上市公司砸下钱去,它们却并没有把这些钱用来扩大再生产,因为它们自己下意识的明白这不是真实市值的反映,它们远没有那么强大,它们的利润无法支付如此高昂股价下的红利。这就相当于运钞车把投资者的钱运到这些公司的仓库里储藏着,越堆越多,越堆越高,看着是很舒服,但这创造出财富了吗?
所以这只是一场泡沫,尽管现在还在不断膨胀,五光十色,诱人非常,但迟早都会破灭,因为它的下面是空的,是断的。